旃檀精舍 ‖ 杜福:应县木塔各层佛像所示秘义首次曝光
星欧娱乐 首页 关于星欧娱乐 业务范围 最新动态 联系我们
  • 首页
  • 关于星欧娱乐
  • 业务范围
  • 最新动态
  • 联系我们
  • 旃檀精舍 ‖ 杜福:应县木塔各层佛像所示秘义首次曝光
    发布日期:2024-10-14 14:08    点击次数:113

    应县木塔全名佛宫寺释迦塔,意为专门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的宫殿。那么这除了意味着寺内必然供奉着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外,它的每一种构建也必定包含着某种深刻的意义。

    图片

    比如九层代表真实之理之九谛(无常谛、苦谛、空谛、无我谛、有爱谛、无有爱谛、彼断方便谛、有余依涅槃谛、无余依涅槃谛)、不共外道与二乘之九禅(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净禅)。五层,代表生命之五大(地、水、火、风、空)、五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五根(信、进、念、定、慧)、五周因果(所信因果、差别因果、平等因果、成行因果、证入因果)等。

    图片

    塔可以用层叠的方式把某些特定的历史画面或某一事物的发展过程用时空的概念呈现出来,应县木塔所表现的就是佛法的发展过程(信一解一智一行一证),每一层都代表一个时空,一层一重天,层层递进、层层升华,并又互为支撑、互为因果。

    图片

    木塔第一层是以11米高的释迦牟尼佛像为中心的佛陀说法曼荼罗。佛陀为木骨泥塑贴金像,系辽代作品,专家称这尊塑像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高大的室内泥塑。其手势右手为“施无畏说法印”,意为排除所信仰者的不安与恐惧;左手为“予愿印”,意为满足信仰者的一切愿望。佛陀端坐于由金刚须弥座和莲花座两部分组成的宝座之上,金刚代表坚固不朽,须弥为妙高之意,莲花佛教则把它看作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植物,除代表法界真如的“常”、“乐”、“我”、“净”四德之外,还有因果相连、叶叶见如来之意。佛陀身披装饰有宝相花和忍冬卷草纹的福田衣。意为只要在佛教这块福田上撒下种子,这颗种子就会像生命极强的忍冬草一样生长,最终获得宝相花一样的福田妙果。佛像面容圆润柔和,手指纤细,戴有耳环,具有女相之特征,留须则为雄伟丈夫之相,如此融合表示佛已超越男女性别,无阴阳之分。佛像胸前的泥巴和略显僵硬的左手则是受了“文革”的“洗礼”,后又经修补的结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悉达多是吉祥之意,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为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又被称为佛陀(觉者)、世尊等。《善见律毗婆娑〉中记载其生卒年代为(前565年——前486年)传说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吡罗国(在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其父名净饭王,与天臂城的释种善觉长者之女摩诃摩耶结婚,婚后多年不育,在摩耶夫人四十五岁时,夜梦一人乘六牙巨象扑入怀中,自左肋进入腹内,不久夫人就怀孕了(因此佛陀宝座下有时会有白象)。夫人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无忧树下小憩时,即于右腋下产下一子。此时,天上乐声鸣扬,华发飘坠,宇宙光明,万物欣豫。其子一离娘体,不扶而行,行至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这时地下随太子足迹所至涌出莲花,天空有二龙涌出,口喷清泉为太子沐浴。这就是释迦太子。太子出生七日,摩耶夫人便去世了,太子遂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抚育成人。少时便随毗奢蜜多罗学习文学,随羼提提婆学习武技,因此文武皆通。及长,迎娶天臂城主善觉王之女耶轮陀罗为妻,生子罗侯罗。太子曾由城之四门出游,见生、老、病、死等现象,深感人生之苦痛与无常,遂萌发出家修道之志。他于29岁出家修道,苦修6年终在菩提树下禅定成佛。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度人无数,于八十岁时的二月十五日中夜月圆之时,在拘尸那伽罗城外希若跋提河畔的娑罗双树床上入寂。他是娑婆世界的教主。所谓娑婆世界指我们这个世界,译曰堪忍世界,因此世界众生堪忍贪、瞋、痴三毒及诸烦恼,又诸菩萨为教化忍受劳倦,故称为堪忍世界。在释迦牟尼佛像后面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尊佛像,均系辽代作品。他们分别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留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连同释迦佛通称为过去七佛。七佛之中一佛出生一佛死亡,这既可以确保佛法的正统,又表示一种生生不息的传承,并且七佛之中释迦佛是众佛之佛,至高无上。在一层内槽墙壁上还绘有12躯飞天,系辽代作品。飞天是佛教中天地司乐之神,系天龙八部之中的紧那罗和乾达婆,是护卫和供养佛的能歌善舞的呈女像之护法神,她们或以香为食,或惊艳美丽,佛会时便凌空飞舞,抛洒鲜花以作歌舞,故又称香神、乐神或香音神。在木塔一层内槽南、北门楣上各有三尊供养人像,据考证他们是辽代的三位皇后和三位王爷。之所以把他们放在门楣之上一是因为他们地位显赫,身分特别,二是表示进佛门首要是供养佛法僧三宝。南门门额三位供养人像原本辽代作品,后人曾彩绘修饰。这三位女供养人是契丹王朝的三位皇后。中板是道宗宣懿皇后肖观音;东板是圣宗钦爱皇后肖耨斤;西板是兴宗仁懿皇后肖挞里。按帝室论,三位皇后是婆婆、儿媳、孙媳的关系,按家族讲,圣宗钦爱皇后是兴宗仁懿皇后的姑姑,道宗宣懿皇后的外祖母,仁懿与宣懿又是叔伯姐妹关系。北门门额三位男供养人像系辽代原作。他们是肖家的三位王爷。中板是仁懿皇后肖挞里的父亲肖孝穆,当时被誉为“国宝臣”;西板是陈王肖知足,东板是齐王肖无曲,他俩都是肖孝穆之子。供养又作供、供施、供给、打供,本意是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宝、师长、父母、亡者等。佛门中的供养一般可分为财供养和法供养。用钱、宝物、花、香、灯、饮食、衣服、幢幡、水果、等物品资养三宝称财供养。法供养是指善于听闻大乘正法,起菩提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讲经、说法、修行、积德、行善、利益众生。在一层内槽外墙壁上端是弟子阿难和迦叶,系辽代作品,原为站像,明代修塔时,因下部已残缺,绘制成了两护法金刚像。迦叶(she),佛陀的十大弟子之首。迦叶意译为饮光。因其出生之时,身躯金色且具光明而得名,人称金色头陀。头陀是梵文,意为抖擞,在佛教中是清心寡欲,扫除世间尘垢烦恼,是佛教的苦行之一。他出生于王舍城近郊一富贵无比的婆罗门家庭,自幼便不贪世务,年长后虽难违父命娶妻营眷,然其与妻妙贤一心行梵,后皆与佛陀处出家求道。佛陀对迦叶的德行非常赞许。经书言:“佛陀曾于众中对尊者言'善来摩诃迦叶,请当半座’众人皆异,此人有何异德,令世尊分座命之?世尊于是在众中赞叹尊者:具足四禅、三昧、大慈、大悲、六通、四定,半座”。佛陀涅槃时咐嘱迦叶,须待弥勒成佛,将金缕僧伽梨衣付之,并命四大弟子扶助弥勒。是以后来尊者隐于中印度摩揭陀国鸡足山中入定,待于来日之龙华会(因弥勒菩萨于四月初八在龙华树下得道正果,以此来表示弥勒下生)。…,其大行等齐佛圣,故分予阿难,佛经上讲,阿难是佛祖的堂弟,名阿难陀,是欢喜、庆喜、无染之意。因阿难出生之日适逢佛陀成道大喜之时,故取此名。阿难为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其身净如明镜,虽已出家,却屡遭摩登伽女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阿含经》云:“阿难知时明物,所至无疑,所忆不忘,多闻旷远堪任奉上”。又云:“凡所闻一经于耳曾不再问,如泻一瓶置于一瓶”因此称其多闻第一。在佛陀涅槃后,阿难凭借超人的记忆把佛陀在世时所讲过的经藏全部背诵出来,迦叶执笔记录。因此佛经的开始总有“如是我闻”四个字。“如是”是指经中所说之佛语,因佛法以信为第一,信则言如是,不信则言不如是。“我闻”是阿难自言。意思是“我听佛祖这么讲”。佛陀的十大弟子:迦叶(头陀第一)、舍利弗(智慧第一)、目连(神通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迦旃延(论议第一)、阿尼律陀(天眼第一)、优波离(持戒第一)、阿难(多闻第一)、罗侯罗(密行第一)。第子中天真愉悦的少年阿难是感性的代表,历尽沧桑的长者迦叶是理性的代表,以此来表示佛法的有教无类,意思是说学佛者不分贫富、喜苦、老幼、也不分其身份、地位和经历。在阿难和迦叶像下,及北门内槽墙壁有六位护法金刚。他们或手持降魔杵代表降伏妖魔,或手持宝剑代表斩断障碍,或手持箭代表精准。他们一方面护持佛法,一方面保护进入佛门的人不受妖魔鬼怪的困扰,驱除他们的灾难。南门进门处的外槽墙壁壁画是大圣左持右持,他们是天上两位神将班长,手持通天华盖护持正法,收复外道。在佛祖莲花宝座下有八个大力士,他们曲背弓腰、神态狰狞,与慈祥端庄、两目微启的佛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相传,雁门关外有八个混世恶魔,他们无恶不作,搅得百姓身无宁日。如来佛祖知道此事后,化作一朵祥云来到雁门关外,摇身变作一个书生。他找到这八个恶魔之后说:“听说你们个个力大无穷,我却不信。如果你们能把我抬起,我以后就任凭你们使唤。”八个恶魔听后哈哈大笑说:“书生不知天高地厚,竟敢出此狂言?”说着一哄而上,想要举起书生。这时佛祖暗念咒语,现了佛形,稳坐在莲花台上。八个恶魔顿感肩头有万斤重量,个个压得龀牙咧嘴,想放下却发现身体好象被书生粘住似的,半点移动不了,不由斜眼上瞧,当看到祥光笼罩的佛祖,才明白是怎么回事。直到现在,八个恶魔仍被压在莲花台下,而且他们互相监督,生怕哪个一时不慎其他几个被压死在莲花台下。一层的伞盖式藻井和五层的天花藻井均是以太极图为中心,

    太极源于道家,代表万物之多变和其变化的原理,但无论千变万化,其本质不会改变,也就是真理不变,因此,太极图也就成为真理的象征,这里也表示佛与道的相互融合和相互印证,伞盖式藻井有护佑众生之意。藻井是指古代建筑物顶棚上的装饰品,上面有各种雕刻或彩绘。

    第二层精彩绝伦木塔第二层仍是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两边有两菩萨和两胁侍共五尊像,这种布局称作“华严三圣”。两菩萨中莲花座下坐骑为大象者是普贤菩萨,主理门;莲花座下坐骑为青狮者是文殊菩萨,主智门。中间的释迦佛祖,主理智完备。一般“华严三圣”应为文殊在左,普贤在右,转换则表示理智融通。

    图片

    佛祖右手结触地降魔印,左手结禅定手印,这是佛祖当年在菩提树下证悟时所持之印,当时佛祖经过深层的禅定思惟进入到四禅八定之境,得无上智即将成佛的一刹那,魔王波旬向他提出疑问;“每一位如来佛都必须呈现其曼茶罗,也就是他的佛土,以为证明…”这时佛祖右手指触大地,召地神作证说:“我的佛土就在眼前,佛土便是心土…”于是魔王退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后边站着的两位胁侍菩萨是协助佛、菩萨弘法利生的。他们一位掌灯,表示为学佛的人照亮前程;另一位持花或如意,表示欢喜或开花结果。

    我们信一种事物,就应该深入地去了解它。如果只是单纯的去信,这可能只是一种迷信,这种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出现无解的疑问,信心就会丧失。四臂文殊又称敏捷文殊,刻意加重了文殊菩萨“解”的力量。这也表示佛法已从一层的“信”走到了二层的“解”。文殊菩萨全称“文殊师利”,是梵文Manjusri音译的简称,又译为“曼殊室利”,意为“妙德”、“妙吉祥”。释迦佛之左胁侍,在四大菩萨中他的智慧第一,也称“大智文殊菩萨”。因此《华严经〉称文殊师利常为无量诸佛之母,常为无量菩萨之师,教化成就一切众生”。<文殊师利涅槃经〉云:“文殊,舍卫婆罗门子,生时屋宅化如莲花,由其母右肋所生,后随释迦学道。文殊具大慈,智慧无可抵者”。大乘佛教将他推为众菩萨之首。文殊的说法道场在山西五台山。《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言:“东方有山,名清凉,从昔以来,诸菩萨从于中业住。现有菩萨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清凉山”即“五台山”。另《佛说文师到宝藏陀罗尼经〉言:“佛告金刚密迹言'我灭度后,于南赡洲东北方,有国名大震旦,其中有山名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大震旦”为印度对中国的古称,“五顶”即是“五台山”。文殊菩萨的典型法像是顶结五髻,手持宝剑坐莲花宝座,骑狮子。宝剑、狮子象征智慧辩才锐利勇猛,头上五髻表大日五智,又表童子的天真,故又称之为“文殊师利童子”。普贤菩萨是释迦佛之右胁侍,其说法道场在四川的峨眉山。普贤是梵文“曼多跋陀罗”的译音。《大日经疏》云:“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从德,故以为名。”普贤主一切诸佛的理德、行德,也就是说他代表“德”和“行”。德是说普贤有延命之德;行是说普贤发过十种广大行愿,要为佛教弘法尽力。所以,他的尊称是“大行普贤”。普贤的典型法象是:手执如意,身骑六牙白象。《华严经·清凉疏》云:“普贤之学得于行,行之谨审静重莫若象,故好象。”六牙表示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种方法到达彼岸,因此,六牙白象是普贤德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

    图片

    第三层震撼人心木塔三层佛像共四尊,面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称作“四方佛”,四方佛围成一个中空的圆形,中间的空洞就像漩涡和台风眼一样,代表旋转的力量,佛学称为转识为智,即将二层的理“解”化为“智”能。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东方阿网(chi)佛,阿是不动、无瞋恚之意,又称不动如来。《阿网佛国经》称,阿网佛是东方妙喜世界的教主,表觉性。不动如来手结触地降魔印,坐在由八只大象抬着的莲花宝座上,大象体力最大,既象征稳定如山毫不动摇,又象征最大烦恼,以此来代表最强烦恼“瞋心”被征服、平定并化转为大圆镜智。因为不动如来与琉璃世界药师如来是同一体,药师如来发愿要为众生治病解难,古代社会,劳动人民的医药条件又极差,所以人们对药师如来极其崇拜,祈求消灾去病。

    南方宝生佛,宝是宝贵,生是宝贵之源。由于所有成觉的光荣都可能在此佛上获得,故其本尊乃是宝贵之源。宝生佛又称敷华如来,表福德,是南方具德世界的教主。具德为赋有光荣之意。宝生如来手结予愿印,坐在八匹马抬着月轮的莲花宝座上,宝马一是代表其运送一切珍宝,二是古代最快的运输工具是马,以此表示我们迅速生起的“我慢”被化解为平等性智。因为人生之宝贵没过于生命,生命之宝贵没过于平安,所以人们虔诚跪拜,祈求出入平安。西方阿弥陀佛,阿弥陀译为“无量”又称“无量光”、“无量寿”、“甘露”等美好的词语,因此佛教徙见人常称“阿弥陀佛”。《阿弥陀经》曰:“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祗劫,故名阿弥陀。”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表智慧。阿弥陀佛手结禅定印,坐在由八只孔雀抬着的莲花宝坐上。孔雀浴火重生既象征新生,又美丽动人象征贪欲,因为我们一见到美丽的东西即起贪心,恋恋不舍。以此象征化转贪欲为妙观察智。人们虔诚跪拜,祈求福寿延绵、智慧无边。北方成就佛,掌管北方胜业净土,意为圆满,表事业。成就如来手结无畏印,坐在由八只大鹏金翅鸟抬着的莲花宝座上。大鹏金翅鸟振翅冲天象征无畏之心,但爱争先,又象征嫉妒,此法意是化转嫉妒为成所作智。成就佛座下的象征性动物还有一种是神话中名叫“桑桑”的鸟,此鸟具有人身、鸟翼和角。古时很多人都出海寻宝,据说寻宝的人,只要闻“桑桑”声,即便未见其面,亦能成就所欲,所以以此象征不空、成就。因此也称为“不空成就如来”。人们虔诚跪拜,祈求事业有成。

    图片

    第四层美轮美奂

    木塔四层布局与二层佛像基本相同,也称“华严三圣”。只是中间的释迦牟尼佛从一、二层的“信”、“解”走到了“行”的阶段,因慈悲救度,终于功德圆满,成为报身佛,又称卢舍那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所谓报身佛指佛有三身:应身释迦牟尼,表示随缘度化,度脱世间众生而现的佛身,也称化身佛,应身佛有生有灭;报身卢舍那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报身佛有生无灭;法身毗卢舍那,表示绝对真理的佛身。卢舍那是光明遍照、净满之意,谓佛以身智无碍光明遍照无碍法界。法身佛无生无灭。卢舍那佛右手施无畏说法印,左手施禅定说法印,表示从内心的了解走向无畏的实践。两边是文殊(骑狮)普贤(跨象)。

    此处突出了狮子和白象法意是:象的力气最大,表示佛祖弘扬佛法和普贤菩萨行六波若的愿力无可阻挡;狮子一吼唤醒沉迷且百兽畏惧,表示佛祖讲经说法不畏群邪异学,摧邪显正。白象青狮下的两个引童,面若蛮夷,他们是狮奴撩蛮和象奴佛霖。撩蛮原为非州人,而佛霖为东罗马人,这表示他们希望佛祖尽快去度化他们的同邦,也表示佛法的教化无类。弟子阿难、迦叶随侍于后,表示佛法的传承。

    图片

    第五层琳琅满目

    木塔五层佛像共九尊,即密教胎藏界曼荼罗,又称大悲曼荼罗,是大日如来之大悲胎藏平等心地中所生出的大曼荼罗。中间为由信、解、行进入到“证”悟阶段的法身佛“毗卢舍(遮)那佛”。毗卢舍(遮)那,意译为光明遍照,遍一切处,大日。所以又称其为大日如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大日经疏》曰:“所谓毗卢遮那者,日也,如世间之日,能除一切暗冥,而生长一切万物。然世间日则方分,若照其外不能及内,明在一边不至一边,又唯在昼光不烛夜。如来智慧日光则不如是,遍一切处作大照明矣,无有内外方所昼夜之别,而成一切众生事业”。

    《华严经》云:“毗卢舍那佛修习无量劫海之功德乃成正觉,住华藏世界,放大光明,遍照十方。”华藏世界是毗卢舍那佛之净土名。此界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是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莲花,此莲花中包藏微尘多之世界,故也称莲花藏世界。譬喻法界真如虽在世间,不为世间法所污。大日如来两手于胸前结智拳印,其左手金刚掌代表众生界,右拳代表佛界,左右两拳结合则表示生佛一如、迷悟一体、理智不二。此印能灭无明妄想,入于佛智。大日如来莲花座下形似蟾蜍之动物名叫驼龙,为很多兽的变形,身上有二十四颗宝珠,背有天衣。传说驼龙一吼,声音可传三界,并可在瞬息之间往返于三界。大日如来四周是东方宝幢如来、南方开敷华如来、北方鼓音如来、西方无量寿如来四尊佛和东南方普贤菩萨、东北方观自在菩萨、西南方妙吉祥童子、西北方慈氏菩萨四尊菩萨。他们如八叶盛开的莲花与大日如来组成莲花式曼荼罗。盛开的莲花象征已经成熟的真知真见,而八叶莲花在印度密教中则代表人的心脏和肉身。莲花式曼荼罗以中间的佛为中心,周围放射出无数道光芒,光芒之中现化出四佛四菩萨,四佛四菩萨又各自放射着光芒,周围现化出诸菩萨,组成自己的曼荼罗,这些光从中心的大日如来向外发出流射于诸佛、菩萨,又从诸佛、菩萨回射到大日如来,这样循环不断地互相映射、互为体用,使其中的法力无限增大。

    来源:山之右

    ——————法宝资讯——————

    图片

    药师如来与十二神将图

    这张图绘制的内容是《药师经》中所述的药师佛、日光、月光菩萨以及十二药叉大将,是《药师经》的完整诠释图,是汉传佛教的药师曼荼罗。画面主尊药师佛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也有人称大医王佛、医王善逝或消灾延寿药师佛,为东方琉璃净土的教主。为药师本用以比喻能治众生贪、瞋、痴的医师。在中国佛教一般用以祈求消灾延寿。

    如今,我们将这幅珍贵的药师如来与十二神将图进行高清复制,终于还原出了原作的风貌。即可作为供奉修行之用,亦可作为佛画临摹的样图。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哲学十二个基本关系